查看原文
其他

那些“重回故乡”的建筑师们,在家乡留下了怎样的作品?

良仓
2024-09-07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凤凰空间 Author 孙琬童


不知从何时起,“逃离”成为年轻人们安插在“家乡”前面的动词。


而今天,却有越来越多的漂泊在超一线城市的年轻人,选择回故乡工作或创业,持久地扎根下去。


回到故乡,不是因为在北上广深混不下去,而是因为在故乡也有无限的可能性。


我们曾经逃离的故乡,或许有着我们一直在寻找的,更自洽、更惬意的生活方式。


故乡,是我们的来处,也是面对世界的出口。


不少建筑师在看过更大的世界之后,也选择了重回故乡,将“世界”带回老家,给自己的家乡注入新鲜的元气。



01

RCR:三位建筑师在家乡小镇30年,用天空、土壤、树木做建筑


2017年的普利兹克奖得主,是西班牙工作室RCR Arquitectes。RCR的三位成员分别是拉斐尔·阿兰达(Rafael Aranda)、卡莫·皮格姆(Carme Pigem)、拉蒙·比拉尔塔(Ramon Vilalta),他们三人从巴塞罗那的ETSAV建筑学院毕业后,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,而是回到自己的故乡开设工作室并进行建筑实践。


普利兹克奖评委会给RCR的获奖评语是:根植本土,心向世界(work local,think global)。

拉斐尔·阿兰达(左)、卡莫·皮格姆(中)、拉蒙·比拉尔塔(右)(图源:普利兹克官网)

RCR仿佛与当今的建筑圈格格不入,他们放弃热闹的生活和华丽的履历,选择用天空、土壤、岩石、雨水、树木、河流,阳光等元素来做建筑,将美好的设计留给生命难得的纯粹和本真。他们的作品在奥洛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本土文化滋养下,形成了与当地景观、地貌、气候和文化相适应的,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,富有“诗意”的建筑风格。


奥洛特体育场是在森林中修整出来的一块盆地,植入一个400米的环形跑道,一个小型的足球场,以及一系列为学生上课所提供的场地,该项目采用了完全浸入自然的方式,在体育场中,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环形跑道中间有一些起伏的小土坡和大树,与传统体育场的建造模式形成了反差。

奥洛特体育场(图源:普利兹克官网)

RCR还用玻璃和不锈钢设计了位于奥洛特的Les Cols餐厅,通过光线与阴影、透明与朦胧的叙述,完成了户外用餐和活动的空间设计尝试,整体建筑完美融入山谷环境。

Les Cols餐厅(图源:普利兹克奖官网)



02

弗朗西斯·凯雷:从最穷的国家走出的建筑师,又回到家园


2022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非洲建筑师弗朗西斯·凯雷,出生在非洲西部沃尔特河上游的布基纳法索,这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,这里没有干净的饮用水,没有完备的电力,更谈不上什么公共基础设施与优秀的建筑。


凯雷是幸运的,他从小就被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读书,后来他考入了柏林工业大学,并于2004年获得建筑学高级学位。


凯雷的建筑实践始于自己的家乡,他的第一个,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,便是回馈家乡的“甘多小学”。

弗朗西斯·凯雷(图源:Archdaily)

凯雷还在读大学时,就在学校发起了“甘多校砖”公益募捐,在朋友和同学的帮助下,筹集到了5万美金,他怀揣着这笔“巨款”,回到家乡建学校。


凯雷对全村百姓进行现代工程的指导,用当地最传统的黏土材料造屋,带领他们一砖一瓦纯手工建成了甘多小学。

社区成员为甘多小学图书馆的屋顶建设运输陶罐(图源:Dezeen)

甘多小学建成后,校舍通透、明亮,村里的几百个孩子不再需要跑几十公里,背井离乡地去外面上学。

甘多小学(图源:普利兹克官网,照片由Erik-Jan Ouwerkerk提供)

甘多小学的成功让凯雷在2004年获得了阿迦汗建筑奖。接下来,他延续着甘多小学的思路,在家乡继续建造学校、医院与社会福利中心,当地人以这些房子为傲,虽然他们并不认识凯雷,只是以“那个甘多的男人”称呼他。

布基纳法索外科诊所和保健中心(图源:Archdaily)
布基纳法索Noomdo孤儿院(图源:Archdaily,摄影:Iwan Baan)
布基纳法索技术学院(图源:Archdaily)

什么能让一个孩子忍得住离乡寂寞,好好读书并坚定地、始终如一地完成理想?凯雷毫不犹豫地说:“是对家乡的爱,你与那里的人们紧密联结。我真心相信,好好学习,再将所学用在自己与自己的人民上。如果我不爱我的故乡,我不会再回到那里的。”



03

贝聿铭:用一生的积累,献给故乡苏州一件礼物


贝聿铭,美籍华人建筑师,祖籍苏州,被誉为“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”。


1935年,18岁的贝聿铭前往美国留学,当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,本想马上回国,无奈抗战爆发,贝聿铭不得不留在了美国,他说:“这么做对我来说是困难的,因为我的家人在中国。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,有种中国性,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,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。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。”


贝聿铭给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贝定中、贝建中、贝礼中,皆有中国之“中”,可见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。

贝聿铭与贝礼中(中)和贝建中(右)(图源:贝氏建筑事务所)

贝聿铭的童年在苏州狮子林度过,苏州园林深深影响了贝聿铭的设计理念,让他的设计倾向于回归自然,探索小而美的东方意境。

狮子林(图源:微博@苏州园林)

2002年,85岁高龄的贝聿铭应邀回到苏州,他再度出山为故乡苏州设计了苏州博物馆新馆,并将它亲昵地称之为“我的小女儿”。他将对故乡、中国文化的热爱,都融入在了这座建筑里。苏州园林的长廊曲径、假山水榭、建筑屋宇都在博物馆的设计中有所体现,贝聿铭以壁为纸,以石为绘,呈现出一幅3D立体水墨山水。

苏州博物馆新馆庭院(图源:贝氏建筑事务所)

贝聿铭说:“我73年前离开中国,但根在中国、在苏州。这个博物馆新馆,就是我对家乡的一点小小贡献,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,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,我倍感感恩荣幸。”

苏州博物馆新馆庭院内的片石假山(图源:贝氏建筑事务所)


04

安藤忠雄:一个人在成功后,要想着回国、归乡


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,出生于大阪兵库县鸣尾滨。


1969年,28岁的安藤忠雄在大阪梅田一间小小的事务所里,开始了自己的建筑师生涯。

28岁的安藤忠雄在大阪的事务所(图源:Tadao Ando Exhibition Committee)

安藤忠雄的成名作“住吉的长屋”,还有他最广为流传的作品“光之教堂”,都是建于家乡大阪。

住吉的长屋(图源:www.docomomojapan.com)
安藤忠雄在光之教堂(图源:https://www.tadao-ando.com,摄影:荒木经惟)

1995年1月17日,7.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阪神地区,安藤忠雄熟悉的街道全然化为废墟,这样的冲击让他终生难忘。


就在同一年,安藤忠雄获得了建筑界的最高荣誉——普利兹克建筑奖,他将获得的10万美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地震后的孤儿。


安藤忠雄还向政府主动请缨,参与到家乡重建中。


安藤忠雄在地震的震中淡路岛设计了“淡路梦舞台”,包括会议中心、瞭望台、广场、剧场、餐厅、商店等,整体设计一气呵成,如行云流水,室外空间依山而建,面朝大海,大气磅礴。在这片大地震后的废墟上,安藤忠雄帮助人们重新燃起了希望。

淡路梦舞台(图源:https://www.tadao-ando.com)

兵库县立美术馆,被认为是阪神大地震“文化复兴”的象征,建筑师安藤忠雄对临海的公园和建筑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,建筑是三个并置的玻璃箱体,外墙贴面是具有厚重感的石材,建筑本身也成了被参观的对象。

兵库县立美术馆(图源:Archdaily)

2020年建成的位于大阪的儿童图书馆“童书森林中之岛”,是安藤忠雄捐赠给家乡儿童的一份礼物。在这座三层建筑中,满墙的彩色图书是最大的亮点,它们不仅装饰着室内空间,也配合着书廊、阶梯等多个随时可以坐下看书的座位,让阅读唾手可得。

童书森林中之岛(图源:https://kodomohonnomori.osaka/en/)

提到家乡建设,安藤忠雄表示,在日本很多人离开了自己出生的地方,一去不复返,这样并不好,“一个人在成功后,还是应该想着回国、归乡,为了让社会变得更好而努力。”



05

马清运:好的建筑,能把人留在故乡


建筑师马清运,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,马达思班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,曾同雷姆·库哈斯,扎哈·哈迪德一道被美国《商业周刊》评为全球“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”。


在马清运的故乡陕西蓝田,有他为父亲建造的一座房子——“玉山石柴”,被大家亲切地称为“石头房子”“父亲的宅”。

“玉山石柴”(图源:公众号“蓝田宣传”)

“父亲的宅”从1999年开始建造,用了4年才完成,马清运和当地村民们一起从附近的河里摸石头,造房子的外墙,每当下过雨后,圆润光滑的鹅卵石就会散发出青、黑、白、褐的不同色泽。


在陕西,一般都是父亲给儿子盖房子,那是一种传承,马清运认为,一个父亲允许儿子按照他的想法给自己盖房子,是父亲对儿子最大的信任,这才是这座房子真正的意义。

“玉山石柴”(图源:公众号“蓝田宣传”)

这样一个揉进乡愁与亲情的作品,拿了很多国际大奖,还被日本优秀的专业建筑杂志《A+U》评为“全世界最好的住宅”之一。


后来,马清运觉得故乡还差一个能让人留下来的地方,便在2004年设计建造了一个叫“井宇”的精品酒店,M造型的屋顶有着很高的辨识度,建筑用的砖是山下砖窑里烧出来的,门是回收附近乡亲的旧木门,连通往房子的山路都是石头铺起来的。

“井宇”精品酒店(图源:公众号“蓝田宣传”)

马清运的建筑,让蓝田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,让故乡从“空心村”变成了让村民引以为傲的幸福家园。


马清运认为,建筑能改变人的生活,能影响很多人,并且能把人留在村庄。



06

王灏:中国新一代建筑师,学成之后回家乡造房子


现今的中国,不少年轻一代的建筑师选择学成之后回到家乡,王灏便是其中的代表。


王灏是宁波人,从小在北仑区春晓镇的村子里长大,后来考入同济大学建筑系,之后又远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深造,2006年毕业归国进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,工作五年后,他创立了建筑事务所“佚人营造”,在独立执业之后,他选择先回到自己的家乡盖房子。


王灏在家乡完成了自己第一个相对成熟的建筑作品——春晓砖宅。


砖宅采用混凝土的框架结构,红砖的维护结构,木头的门扇、窗扇和栏板,层次分明,房子的朴素来自材料的朴素——砖、水泥和木头在村子里极为常见,设计使这些普通材料营造出的空间,兼具野趣与雅趣。


这个看似外表简陋的房子,获得了德国《世界建筑》杂志奖励新晋建筑师的最高奖项。

春晓砖宅(图源:佚人营造建筑事务所,摄影:刘晓光)

除了在家乡盖房子,王灏的事务所也致力于学习传统营造的工法和思想,在家乡进行古建筑的修复,抱珠楼改造项目便是颇具代表性的作品。抱珠楼是近年来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藏书楼之一,建筑师在尽量不干扰原有结构的前提下,置入了经过现代语言重新诠释的建筑结构,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良。

抱珠楼三号楼外观(图源:佚人营造建筑事务所,摄影:赵赛)

王灏认为,建筑是文化、社会制度、风土人情的综合产物,是一个时代的人生活在此的标志。



结语

(图源:unsplash)

年轻人也许有一百个理由想离开家乡,但家乡每多一点美好,就给年轻人增加了一个留下来的理由。


这些“重回故乡”的建筑师们留下的作品,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。


希望更多的年轻人都能够抬起头满怀自信地走出家乡,也能在闯荡世界之后带着满满的能量回到家乡,只因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。



参考资料

《独家专访|弗朗西斯·凯雷:为云朵太阳画笑脸的建筑师,用爱串联人们与土地》(《安邸AD》2022年6月刊)

《中国建筑巡游|宁波:关于当代建筑的中国探索》(卷宗Wallpaper)




[ 感谢今日作者 ]
凤凰空间




 良仓今日好物 
👇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良仓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